昨日清晨,氣溫很低,濃重霧氣籠罩下的江濱綠廊內(nèi),偶爾可見晨練的市民。在江濱綠廊丹溪大橋地段,市民吳先生撥打記者的電話:“丹溪橋下有大量流動人員露宿!庇浾唠S即趕往現(xiàn)場。 吳先生反映的地點在丹溪大橋靠近義烏樂園西大門的橋洞內(nèi)。記者從西江路一側(cè)進入江濱綠廊,走過江中棧道,遠遠就看到丹溪大橋側(cè)面以及橋洞內(nèi)堆有不少包裹之類的東西,走上前一看,橋邊護欄內(nèi)的地面上有3堆棉被,里面蜷縮著三四個人。記者推了推棉被,從被中探出一個蓬頭垢面的中年人,他極不耐煩地說:“干什么?”然后又用被子蓋住了頭。 記者走進該橋洞,看到地面上躺滿了人,中間只留出不足半米寬的通道。橋洞內(nèi)的綠化管理用房邊也有5個人席地而臥,其中一張用木板支撐的簡易床上躺著兩個人,江邊一側(cè)有7個人靠著護欄睡得正香。這時,一男子坐起身來,整理鎖在江濱護欄鐵鏈上的皮箱。他說,把皮箱鎖在護欄上,主要是怕丟失,也擔(dān)心自己夜里睡熟后會滾到江里,有箱子遮擋會好很多。 記者粗略數(shù)了一下,橋洞內(nèi)外一共有近30人在露宿,人與人之間的空地上堆滿了各種破舊衣物、生活用品等,地面上還有不少垃圾。這時,一名年輕人起來后,把鋪蓋隨手一卷,用木板蓋住,將一些塑料袋、鐵皮盒等廢棄物品一腳踢進義烏江。他說,他來義烏有兩年多了,一直沒有找到穩(wěn)定的工作,白天撿垃圾換錢,晚上就回到這里睡覺。記者問他為什么不回家,他說家里有什么好的,反正不打算回去了。記者再問他為什么不去救助站,他說“這里的人都不愿意去”。 當(dāng)天上午8點半左右,住在橋洞里的流浪人員大多已醒來,不少人去橋邊竹林里拉大小便,那里成了他們的臨時“衛(wèi)生間”,骯臟不堪。一些經(jīng)過這里的市民說,他們經(jīng)常看到有人站在江邊方便,還有人將垃圾拋進義烏江。一些市民反映,江濱綠廊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,但在丹溪大橋處就“斷”了,很多流浪人員就在橋洞里集聚,起先只有幾個人,現(xiàn)在越來越多。天氣越來越寒冷,這么多人露宿在這里,會凍壞身體的,大量人員集聚,也污染了周邊環(huán)境,況且安全更成問題。 隨后,記者聯(lián)系了市救助站。救助站也十分關(guān)注街頭露宿者,曾多次前往救助,但很多流浪乞討人員都習(xí)慣了這種生活,不愿意接受救助。救助站工作人員表示,現(xiàn)在的救助政策要求尊重被救助者的意愿,所以他們的救助常常遭遇尷尬。天氣越來越冷,救助站全力展開救助行動,并向全社會發(fā)出參與冬季救助工作的倡議,公布了24小時愛心熱線85522362,一旦接到流浪乞討人員的求助電話,或者群眾報告流浪乞討人員的線索,他們會及時響應(yīng)、有求必應(yīng)、應(yīng)救必救。 “流浪乞討人員不愿進救助站,既浪費公共資源,又影響城市環(huán)境,只有個人、家庭和社會共同關(guān)注,才能更有效地解決救助站所面臨的困境。”不少市民這樣說。 |
GMT+8, 2024-10-28 03:31